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 金正义 李承迅(通讯员 饶懿)
一般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签订的为借款合同,引发的多为借款纠纷或者担保纠纷。但近年来,因金融机构怠于核查、更正借款人或者担保人信用记录引发的名誉权纠纷呈多发态势。通过审判管理系统对光山县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2日间受理、审结的涉及金融机构名誉权纠纷案件进行梳理,并依托大数据对该类案件进行归纳分析,旨在找准案发原因,做好风险防范,促进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
【资料图】
涉金融机构名誉权纠纷基本情况
案件情况
据统计,自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2日间,光山县人民法院受理名誉权纠纷案件112件,其中涉及金融机构为59件,占比52.68%,虽然绝对数量不多,但比例相当大,已超过一半。具体到各个年份,2020年受理29件,其中涉及金融机构为20件,占比68.97%;2021年受理32件,其中涉及金融机构为13件,占比40.63%;2022年受理33件,其中涉及金融机构为13件,占比39.39%;2023年受理18件,其中涉及金融机构为12件,占比66.67%,与前几年相比,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当事人及诉讼请求
此类名誉权纠纷,被侵权人大多为借款人或者担保人,往往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诉讼,诉讼请求一般是撤销不良信用记录,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等。而侵权行为人均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作为被告身份被动出现在诉讼活动,其中涉及河南光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2件,占比88%;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光山支行4件,占比7%;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件,占比5%。
纠纷处理情况
截至目前,光山县人民法院59起涉及金融机构名誉权纠纷案件已结54件,5件正在审理环节,其中已结案件,准予撤诉12件,占比23%;按撤诉处理的2件,占比4%;调解6件,占比8%;判决34件,占比65%。从处理结果来看,判决银行等金融机构消除不良记录并赔偿因侵权造成被侵权人的精神损失费用,或因金融机构在诉讼前已消除不良记录仅判决赔偿因侵权造成被侵权人的精神损失费用,共计32件,占比94%。判决驳回被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仅为2件,占比6%。可见银行等金融机构侵权事实较为清楚,如果不及时做好挽救,败诉风险很大。
涉金融机构名誉权纠纷发生原因
一般情况下,出现不良征信记录的原因有,因违规用卡等行为被列入银行、同业,或征信机构不良客户信息库;或者存在恶意骗取银行资金行为;或者客户在银行征信系统最近十二个月内曾经出现过逾期六十天以上不良记录等。但无论什么原因,征信所记录具有人格评价的属性,代表的是信用状况,对于自然人、市场主体等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依法依规行使权力,审慎对当事人采取信用惩戒手段。
从具体案情分析,全县银行涉及金融机构名誉权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金融机构事前怠于核查,造成他人利用被侵权人的身份信息借名进行贷款,因贷款未能及时偿还导致被借名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实际借款人偿清借款后,未及时将不良信用记录进行消除、更正债务人信用记录,导致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银行等金融机构信息关联错误,导致被侵权人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可见,多为借款纠纷导致了不良信用记录,进而引发了次生的名誉权纠纷。
防范化解名誉权纠纷的意见建议
加强日常征信管理,优化信用环境。金融机构作为个人信用信息的提供者,要加强个人信用信息报送的审核管理,完善信息采集、报送、使用、异议处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完整、及时地报送个人信息,从源头上保障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认真对待信息主体提出的异议申请,查实信用信息对应的债权债务内容,及时更正信用记录,将不良信用记录进行消除,并告知申请人。
增强个人信用意识、维护合法权益。公民个人应加强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和权益维护,应妥善管理自身债权债务。在借贷或者金融业务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在产生个人债权债务时,及时关注信用信息,查询信息记载内容及更新情况,若认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内容有误或者遗漏的,可以向信息提供者或通过当地人民银行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对认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当地人民银行投诉或直接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加强征信监督宣传、维护良好秩序。加强对金融机构征信业务的指导和监管,要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从信息采集、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维护权益人的相关权益,减少不必要的征信异议。对金融机构报送不实信息、不按规定处理异议或对确有错误的信息不予更正等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维护征信体系的良好秩序。强对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个人保护好自身的信用记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源头减少权益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征信异议及纠纷。
标签: